近年來,為進一步加快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推出了包含“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糧食質檢體系在內的“優質糧食工程”項目。,據糧食部門測算,我國以往每年因蟲霉鼠雀造成的糧食損失浪費高達400億斤以上,其損失比例在8%左右。究其原因,農戶儲存設施簡陋、烘干能力不足、缺乏技術指導服務等因素占據絕大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利用傳感器設備和相關的物聯網技術進行糧食監測工作,有效減少糧食損失浪費。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在糧食監測促減損方面,究竟用到了哪些傳感器和相關技術。
1、溫度傳感器
早在17世紀初,人們就開始利用溫度進行測量,因此溫度傳感器是較早研發和應用的傳感器設備之一,其能感受溫度并轉換成可用輸出信號。我國自2000年起,就采用和實施了數字糧情測控系統,按照一定的密度部署單總線溫度傳感器,幫助糧倉實現數字溫度的實時監測。
2、溫濕度一體化傳感器
由于溫度傳感器在實時監測儲藏空間的濕度狀況方面作用有限,溫濕度一體化傳感器隨之被研發出來。其是將水分傳感器密封,同時將與水分傳感器相連的兩個電極也密封在工裝中,來測量糧食的水分。使用此技術,可以實時的了解儲存糧食的情況,以便針對所出現的問題及時做出相應措施。
例如,云里物里溫濕度傳感器采用高精度探頭,靈敏度高,精度達工業級高清電子墨水屏,溫濕度數據實時更新,適用于多種食品和工業倉儲場景使用。此外,云里物里溫濕度傳感器采用了低功耗藍牙5.0技術,大大延長了其使用壽命,一次投入就可以長期助力企業實現降本增效。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本。糧食儲備和安全問題關系著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存,如何更合理、有效地保障國家糧食儲備和安全,也將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我們也相信,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未來還將會有更多相關新興技術出現。